【2022年10月05日訊】(記者高杉編譯報導)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曾有一顆城市大小的小行星在6600萬年前撞向地球。它不僅毀滅了恐龍,還引發了一場席捲整個地球的巨大海嘯。
這顆寬約8.7英里(約合14公里)的小行星,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附近地區,留下了一個寬約62英里(約合100公里)的撞擊坑。除了結束了恐龍對當時地球的統治外,這次直接撞擊還導致了地球上75%的動物和植物的大規模滅絕。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它產生了一系列災難性的變化:全球氣溫波動;空氣中瀰漫著煙塵和灰塵等懸浮微粒;由於被撞擊後炸開的火焰狀物質重新進入大氣層並再次降下,大面積野火開始燃燒。在48小時內,一場海嘯席捲了地球各大洲。其威力要比現代的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大幾千倍。
研究人員通過建模更好地了解了這次海嘯及其影響範圍。他們通過研究全球各地的120個海洋沉積物岩心,找到了支持他們關於海嘯的路徑和力量研究結果的證據。週二(10月4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進展》(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dvances)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使恐龍滅亡的小行星撞擊發生在春天
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稱,這是首次在同行評議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對於希克蘇魯伯(Chicxulub,墨西哥隕石坑名)撞擊造成的全球範圍海嘯進行的模擬。
根據這項研究,該海嘯的威力足以造成超過一英里(約合1.61公里)高的沖天海浪,並沖刷距離小行星撞擊地點數千英里範圍的海底。它有效地抹去了事件發生前,以及事件發生期間的沉積物記錄。
該研究報告的首席作者莫利·蘭奇(Molly Range)表示:「這場海嘯強大到足以干擾和破壞全球各地海洋盆地的沉積物,在沉積記錄中留下了空白,或者留下了雜亂無章的舊的沉積物。」她在本科生時就開始從事這項研究,並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碩士論文中將之完成。
研究人員估計,這次海嘯的能量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的3萬倍,而印度洋海嘯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海嘯之一,曾造成23萬人死亡。小行星撞擊的能量,至少比發生在今年早些時候的湯加火山爆發大10萬倍。
追蹤古代海嘯的路徑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普渡大學副教授布蘭登-約翰遜(Brandon Johnson)使用了一個被稱為Hydrocode的大型計算機爆炸流體動力學程序,來模擬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時的情況,包括撞擊坑的形成和海嘯的開始。
他把小行星的大小和它的速度輸入在內,當它撞上尤卡坦半島的花崗岩地殼和淺水區時,評估顯示它的速度是每小時26843英里(約合43200公里)。
根據模擬研究,在撞擊發生後的不到三分鐘內,岩石、沉積物和其它碎片將一堵巨大的水牆從撞擊處向外推開,形成一個2.8英里(約合4.5公里)高的巨浪。當撞擊爆炸擊出的物質落回地表時,這個大浪也隨之消退了。
但是隨著碎片的落下,它產生了更加混亂的大浪。
撞擊發生10分鐘後,一個大約一英里高的環形波浪開始從距離撞擊點137英里(約合220公里)的地方向所有方向沖向海洋。
之後,研究人員在這個模擬中輸入了兩個不同的全球海嘯模型:MOM6和MOST。MOM6是用來模擬深海海嘯的,而MOST則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嘯預警中心(Tsunami Warning Centers)的海嘯預測的一部分。
兩種模型得出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這為研究小組制定了海嘯發生過程的時間軸。
撞擊後一小時,巨大的海嘯已經越過墨西哥灣進入北大西洋;撞擊後四小時,海浪通過了中美洲海道,進入太平洋。中美洲海道曾經把北美洲和南美洲分開。
在24小時內,海浪在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後從兩邊進入印度洋;而在撞擊後的48小時內,巨大的海嘯波已經到達了地球的大部分海岸線。
變化中的洋底
由此引發水下洋流在北大西洋、中美洲海道和南太平洋最強,超過每小時0.4英里(約合643米/小時),這足以炸掉海底的沉積物。
同時,印度洋、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地中海被屏蔽在海嘯最嚴重的影響之外,其水下水流較小。
研究小組分析了120個沉積物的信息,這些沉積物主要來自以前的科學海洋鑽探項目。在免受海嘯影響的水域,有著更多完整的沉積層。但同時,在海嘯經過的地區卻存在著沉積物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