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製造的人造肉健康嗎?專家憂食安問題

作者: 拉里莎.津貝洛夫 (食物、科技以及商業領域的資深調查記者)

人造肉和我們在家中少量製作,拿去小農市集販賣的家常菜可說是天差地別,人造肉沒有這麼精緻,你能想像在小農市集的摺疊桌上看到一小塊標價一千美金的雞肉嗎?人造肉公司要做的是讓產品直接從實驗室進入量產階段,試著把成本壓低以便吸引大量的顧客,只賣給有錢人還不夠,但是在成本「夠低」,以讓一般人負擔得起,甚至比廉價牛肉還更便宜之前,人造肉還是只能待在有錢人的餐桌一段時間。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人造肉公司必須發展一套前所未見、可以擴張的生產系統,並且大幅降低這項劃時代產品的生產成本。

雖然我們距離在超市大量販售人造肉肯定還要一段時間,數間美國公司已聯手建立了「肉品、家禽、海鮮創新聯盟」(Alliance for Meat, Poultry and Seafood Innovation),來幫助人造肉產業的發展,成員包括曼菲斯肉品、Just、Fork &Goode、Finless Foods、BlueNalu、Aremys Foods、New Age Meats。由於該組織的目標是促進美國的相關法令鬆綁,因此目前只限美國公司加入,不過前提是要先繳得出五萬美金的入會費。

法令限制可說是人造肉產品上市前的頭幾號阻礙,其他阻礙還包括消費者接受度和培養基,食科新創公司甚至會在產品完成研發之前,就開始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打交道,這幾乎已成了普遍現象,同時也是執法機關想要的結果,不過這些協商通常都是閉門會議。獲得法律許可非常重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監督、檢驗、命名、標示等不同層面,管轄權也相當複雜,美國農業部負責監管肉品,包括牛肉、雞肉、羊肉、豬肉,以及食品標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監管其他所有事務,包括魚類,但不包含鯰魚就是了。

這表示人造肉公司必須在兩個以難合作出名的主管機關間奔波,此外,雖然還沒正式拍板定案,但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計畫共同擔負監督責任,瓦萊提注意到:「他們了解這是食品產業科技化的一大機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會負責管理科學和魚類的部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負責在上市前檢驗除了魚類之外的產品。另外,美國農業部進行例行食品抽檢的經驗相當豐富,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沒有,等到人造肉的生產隨著巨大的生物反應器無止境地繁殖數以兆計的細胞如火如荼展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可能只會一時興起過去看看情況而已,這對消費者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不少圈內人都覺得一旦美國批准人造肉,世界各國也都會跟進,有些人則認為其他食品法規比較寬鬆的國家或地區,像是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可能會是最方便的突破點。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來說,檢查潛在的細菌、病毒及其他生物媒介感染非常重要,但身為一個預算捉襟見肘的政府機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有辦法一一拜訪這些食品工廠,並對相關科技有透徹的認識,以便評估嗎?

烏爾加夫特表示:「除非你有一座完全無菌的設施,還有一間清潔室,而且生物反應器是由機器人操作,不然總是會有遭到汙染的風險。」不過這其實也有些好處,像是高度精密的生物反應器可以即時檢查,甚至可以使用遠端評鑑,因為所有資料都存在雲端,相較之下,工業化農場通常戒備森嚴,而且肉品包裝場的職業安全,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爆發的許多醜聞,可說每況愈下。我們總覺得有很多保護措施,包括法律和實際層面,但是這些措施到底去哪了?

就連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負責監督醫療用組織培養的專家,也將發展中的食品級肉類監管視為棘手議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消保官傑瑞米亞.法沙諾(Jeremiah Fasano)便表示,即便傳統肉類和人造肉很像,仍有其他安全疑慮需要考量,像是不同的次級原料,也就是促進細胞生長的特定化學物質,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包括中間產品、副產品、細胞「呼吸」完剩下的物質等,生長中的活體細胞會產生各種代謝物,法沙諾表示:「我覺得如果說生物製程比較複雜,那也是非常合理的。」

另一位抱持相同看法的專家則是北卡羅來納州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禽類科技教授保羅.莫茲賈克(Paul Mozdziak)博士,他提及擴大規模的挑戰,和烏爾加夫特的擔憂類似:「(實驗室)傳遞過程的每個程序,都有可能受到汙染、包括細菌、微生物、病毒等。」從此處便可看出抗生素的強大誘惑,抗生素是工業化農業遭受劇烈抨擊的原因,而且許多專家都認為抗生素對全球健康帶來的傷害,甚至遠超氣候變遷。雖然高科技環境的安全程序力求滴水不漏,但其實很大程度還是取決於員工細心與否,莫茲賈克表示:「在細胞培育過程中,大部分的汙染都來自人員,某個人在某個程序上出錯,而且通常非常難追蹤。」

除了汙染外,還有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因為這些細胞都是自行繁殖,但當複製的量大到數以兆計,就有可能產生基因變異,雖然不是一定會發生,但還是有風險。在二○二○年的《億萬商機人造肉》(Billion Dollar Burger)一書中,馬克.波斯特便告訴作者蔡斯.帕迪(Chase Purdy)這是一個有可能出現的「風險」,DNA每經過一次複製都「可能產生基因變異」,這會產生不穩定的細胞,同時成為新創公司量產人造肉時的挑戰,雖然他們聲稱吃下這些基因變異的細胞,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但我們還是不要輕忽比較好。

然而,各式巨大的災難,仍可能會讓我們接受人造肉,而暫時忽略食安疑慮、病毒感染、「科學怪食」等種種擔憂。二○○一年,英國爆發的口蹄疫造成超過六百萬隻牛羊遭到撲殺及火化,二○一九年非洲豬瘟襲擊中國,撲殺的豬隻數量為世界之最,二○一九年底,新冠肺炎先在中國爆發,接著快速散播至世界各地,據傳這種病毒的源頭來自當地的肉品市場,許多人則怪罪我們持續剝削脆弱的生態系統,貪婪取用土地畜養牲畜以供食用。二○二○年即將結束,新冠肺炎仍迫使我們只能待在家中,生活的樣貌也永遠改變。

人造肉不像醃漬物一樣可以在自家廚房中DIY,我們在乎我們吃的食物已經遠超我們的理解了嗎?我們全部改吃豆腐或天貝會比較好嗎?頻繁攝取紅肉很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有些研究甚至指出工業化牛肉中含有的血基質可能致癌,雖然天然放牧牛肉含有不同的血基質,但也沒有相關研究佐證其對人體的影響。天天吃人造肉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相同的傷害嗎?還是科學家可以成功改造細胞,降低其中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還有好多好多問題可以問。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商周出版>

.吃起來真像肉 植物肉漢堡真健康嗎?
.「聰明丸子」新上市 植物肉美味好驚奇
.研究:人造植物肉和真肉有很大差異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